在日常的抽血以及输液中,针头对于血管的损伤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出血。这种小出血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有些烦恼,但并不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患有血友病的病人,由于凝血机制的障碍,这样的出血会造成他们很大的困扰。所以,能够在注射后封补伤口的针头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从产品的适应性角度考虑,一种能够加工在针头表面的材料最能与现在的产品相融合。本研究中,提出利用共轭邻苯二酚氨基葡糖(CHI-C)来达到这个目的,CHI-C本身已经被报道可以在止血、伤口修复和抗菌等方面得以应用。在发生部分氧化时,其能够在针头拔出时与针头脱离,很好地填补在血管损伤处,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加工的针头表面的具体方法是,使用质量分数1.5%的CHI-C溶液的小液滴粘在旋转的针头上,并在空气中干燥1h。使用的CHI-C溶液要在4℃孵化3天以使得材料发生部分氧化,在材料不发生氧化时,会造成材料与针头的分离困难,难以达到脱离止血的效果。
图一:多种方法测定了对CHI-C是否进行孵育的区别,经过孵育的CHI-C发生了5%左右的氧化,在最后两图的流变分析中,实心的代表弹性系数,空心的代表粘性系数。f图是经过孵育的CHI-C,g图是未氧化的CHI-C,可以看出在孵育过的CHI-C中,材料有更高的粘性系数更加容易停留在创口表面。
图二:具体在动物实验中观察的效果
在后续的动物实验中也能够观察到预测的现象,可以从图二中以及统计数据看出明显对比,部分氧化的CHI-C相比于未施加材料的空针头,和未氧化的CHI-C相比,阻止出血效果明显。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材料应用方向,非常实际,但是想要投入实际利用,还要讨论用到的部分氧化的CHI-C与人体的相容性,是否在代谢中会产生毒性,是否会造成血管堵塞或者沉积,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