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捞捞揪揪(lāolāoqiūqiū):全部加起来。
「揪」,本作「揫」,客家話讀qiū,古語詞,表示集聚。『後漢書·馬融傳』:「揫斂九薮之動物,繯橐四野之飛征。」『隸釋·漢西嶽華山廟碑』:「遏穰凶劄,揫斂吉祥。」「揫」与「揪」相通,統一作「揪」字即可。
2、?(tǎp→tǎk):拿縄子捆、繫、拴。
古語詞,『通鑑』:「中宗嗣聖十三年,契丹寇营州,飛索以?麻仁節,生獲之。」
例句,「个條癲狗同我拿套(táo)穩来、?死来,莫分其走赤(qiǎk)出去噛(ngǎt)人。」
客家話中,p入声轉k入声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有人把「核卵」的「核」讀作hàp,實際應該是hàk;又比如,「抽屜」的客家話是「拖合(盒)」,「合」即「老米合」的gǎp,但現在都讀作gǎk了。最厲害的還是興寧話,p入声全都轉為k入声。
順便一提,「笛」字也讀作tǎk哦→PTK
3、食畢之(dī):把它吃了。
我在重要通D裡講過「(上)古無舌上音」的知識。簡言之,就是普通話今讀zh,ch,sh声母的字,在上古(秦漢)時期很多是讀t,d声母的。zh,ch,sh是捲舌音,大多数客家話沒有,又全都変為z,c,s.所以,很多z,c,s声母的客家話,同時又有t,d声母的發音。例如,「知」讀dī也讀zī,「鋥」讀cáng(「鋥光拂亮」)也讀dàng(「屎烏蠅,金鋥鋥」)、「哀哉」的「哉」讀dái……這是因為,客家話主要沉澱的是唐末-南宋時代的漢語特色,但同時也保留了不少秦音漢韻(t,d声母等)。
不僅發音,連上古時期的詞彙、用法也在現代客家話中保留。比如,「之」字,它的意思是表示指示代詞,客家話發音和「知」一様,又讀zī也讀dī。zī的發音婦孺皆知,畢竟它和普通話接近,但很少用於口語;而dī才是大家每天説得最多的。如:「阿妹,莫緊搞手機,飯拿食畢(pět)之(dī)先」
介紹到這裡,是不是對客家話同時保留上古音和上古義而感到驚奇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