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受寒肩背痛,误以为心脏病

于俊芝:我今年48岁,之前身体一直很好,这次生病是去年11月份去华东旅游得的。我们去的上海、苏洲、杭洲、乌镇这几个城市,南方的温差特别大,在杭洲热的穿袖,到了乌镇得穿棉袄。乌镇是水上小镇,房子都在水上,湿度特别大,我自认为身体好,所以疏加防范,也沒有多穿衣服,还穿的纱衣,到了美丽的小古镇,心情大好,晚上还在逛小古镇的商铺。

当天晚上还在室外看了旅行团安排的演出,天上还下起了小雨,当晚只穿了纱衣,就感觉到很冷。旅游就是累人,又累又冷,晚上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肩膀疼的要命,后背也疼,自己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二天坐飞机回到沈阳,症状更严重了,疼的己经不行,医院,像心脏病。

医院,做了检查,大夫说我心肌缺血,留我住院,我说旅游之前没有病,怎么忽然就来病了?在医院住院打了九天滴流,症状好了,但上班以后累点,症状又来了,肩膀后背弯弯疼,医院办住院。这次,医生给做了心脏冠状照影,心脏也沒堵,大夫后来说我是神经性的。我说那怎么办?也检查不出来毛病。后来,我的主治医生告诉我,你上辽宁中医吧,看中医吧。

就这样,我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了张大夫。他给我把完脉,说我不是心脏的问题,是受寒的毛病,身体有寒气作怪。张大夫给我开了一副药,我回家吃的第二天,明显感觉胳膊不进风了,要不有一点风都感觉往肉里进。又开了第二副药,吃完肩膀疼的症状也好了。我又连续吃了两幅药,现在肩膀不疼了,进风的症状也没有了,后背也没有疼过,心脏也根本没有难受过。

学开方儿:受寒胳膊疼,这其实是个常见病,我以前就曾有过,晚上开窗而睡,盖被不严,肩膀露在外边,一觉醒来,胳膊疼痛难忍。疼的总想捂着,想找人帮着捏一捏。因为自己学医,知道病因,就开了麻黄细辛附子之类,散散风寒,一副而愈。类似病证,很常见,朋友或家人有受寒胳膊疼的,或者开麻辛附,或者桂枝汤,皆可一副获效。本例患者,受寒迁延近两月,已有入里,治疗稍微长一些。来和我一同分析:

初诊:年12月29日。年11月10日,到乌镇旅游,晚上看演出,又逢下雨,左肩臂着凉,疼痛,进风。曾于年11月就诊于沈阳八院,运动平板提示心肌缺血,住院静点活血药有所好转,出院后劳累复发,再次住院,行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刻下:左肩臂疼痛,酸痛,无汗,恶寒,恶风,心悸,劳累则胸闷,善太息,饮食、二便、睡眠如常。舌淡白、白苔,舌苔有花剥,舌面有纵裂;脉微浮,左小滑。

诊断:痛痹

处方:麻黄10g、桂枝15g、细辛5g、附子15g,七副,用ml水,小火煮剩ml,每次服ml,日三次服。

患者就诊时病程虽长,但表证仍在,恶风、恶寒,脉且浮,舌苔花剥及裂纹都是病邪有入里的表现。虽然劳累加重,善太息,但不管那么多了,抓住其主症及受寒病因,温散风寒。开药四种,七副药二三十块,患者很是惊讶,怀疑我弄错了。说实话,医院都像这样开方儿看病得赔死,这里边有很多体制的问题,没办法。

二诊:年1月4日,上方服到第三副后,肩臂疼痛消失,不再恶寒,仍恶风,现在感觉左后背发凉,劳累则后背疼,不再心悸,服上方睡觉变少。舌红花剥苔,脉小浮。

处方: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5g、炙甘草6g、附子20g、薏苡仁30g、薤白15g、防风10g、生姜5片,七副。

麻黄细辛附子喝完之后,一般都兴奋,患者服此方后,睡眠变少了,不过这个方子止疼效果非常好。患者服到第三天,持续近两个月的肩膀疼就消失了,但还是感觉有风,不敢靠近窗户。

寒邪入里不深,肩臂疼痛缓解后,原来就存在的后背疼就变成了主要矛盾,其实后背凉痛原本就有,只是被肩臂剧痛掩盖住了。于是我调整了一下药方,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入防风散风,加薏苡仁、薤白,治疗背痛。

三诊:年1月12日,服药后好转,后背不再冷痛,劳累后后背微疼伴有心悸;1月9日月经来潮,行经5天,期、量、色正常;舌淡红白苔,脉右浮、左沉细。

处方:桂枝10g、白芍15g、附子20g、麦冬20g、党参15g、五味子10g、佛手15g、香橼15g、生姜3片,七副。

患者的风寒已经基本散出,但脉仍浮,我就继续用了一次桂枝附子汤,加入生脉散,因患者心悸,且生脉防止桂附耗伤气阴;因其本有太息,而以佛手、香橼疏导。有意思的是,患者的舌像慢慢好转,花剥苔消失,风寒也可以导致花剥苔吗?希望大家帮我解释。

四诊:年1月19日,不再心悸,后背微恶寒,时太息、气短拔气;舌淡红薄白苔,脉弦。

处方:柴胡15g、党参20g、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5g、附子20g、防风15g、黄芪10g,七副。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之下,我对处方做了大的调整,患者48岁,多有太息,所以用了逍遥的柴胡,再加入玉屏风给她收尾。

五诊:年1月26日,劳累后后背有时仍疼,发凉,冒风,肩臂无事;舌淡红少苔,脉弦小数。

处方:桂枝15g、白芍20g、大枣15g、炙甘草10g、附子20g、薏苡仁30g、薤白15g、防风1g、生姜5片,七副。

这个尾巴收的不好,现在回想,其实还是风寒没有散尽,过早的收了,以至于患者劳累后还会后背凉疼,并且又有冒风感觉。询问一下,患者觉得后来的方药没有前两次效果好。当时我也有点怀疑,风寒前前后后需要散将近一月吗?其实有是证,用是方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又给她开了二诊的原方。

患者太息,现在回想,是因为病情反复难愈导致的心情不畅,因病而太息,非因太息而病,所以治其病,自然除其太息,若盯着太息则舍本逐末了。患者治疗周期长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湿邪作祟的缘故。天气寒湿,又逢雨浇,当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患病。

患者初诊之时,以疼痛为主,风寒易散,但湿性缠绵,患者不一定表现出典型的重浊、沉闷等症状,病程之长已经提示了寒中兼湿,幸好当时方中的薏苡、薤白起到了除湿的作用。现在回想,二诊之后,如果用麻黄加术或桂枝加术,可能收效会快一些。

后记:顺便再提醒一下:受寒湿胳膊疼,这个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病证,如果及时喝上对症的方子,往往一副治愈。但很多人觉得喝汤药又麻烦又慢,会选择做做理疗,用神灯烤烤,或者艾条灸灸。这些方法当时有效,肩膀舒服,但随后还会疼痛,甚至加重或落下病根,反复不愈。为什么?

因为寒湿在表,需要散发,这才是治本;如果烤电、热灸,属于治标,虽然一时舒服,但寒湿会借势入里,反倒延长或加重病情。这和做汗蒸是一个道理,都是人们的错误认识,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还能致病。

仲景先师早在两千年前就曾告诫我们:“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这个以火攻之,涵盖了神灯、艾灸等所有外治法。受寒,需要从里往外发汗,而不是从外往里加热!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鍋氬ソ鐨勫尰闄?
鍖椾含涓蹇芥偁



转载请注明:http://www.rmwch.com/tjyy/6315.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