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装禅门直钩连载之八十六

案云: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

直接解字:有一天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和南泉普愿随侍马祖赏月后,马祖道一问:正那么样时如何?西堂说: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则是拂袖就走。道一说:经入智藏,禅归怀海,只有普愿独自超然于物外。

略分镜头:

1、师徒赏月,浑然无事。

2、道一发问,各自不同。

3、经藏禅海,普愿物外。

代入体会:

赏月,如此风雅之事。一旦到了禅师的手中,那就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利剑,直割得人痛彻心扉。

万事万物,看似庸常之法,一旦到了真行者的手中,那就成了剔除无明眼翳、直开智慧之眼的殊胜金针,直让人顿见本面。

赏月,自然就得有赏月之人。此公案当中,则是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来陪着马祖道一赏。

赏月,当然也得有可见月之眼,也得有可被眼见之美月。此公案中,自然都不缺。

徒弟陪师父,有主有次,尊师、爱徒之意分明,人相、我相自然并非没有。眼根赏月,月光入眼,既然都非盲瞎,当然历历在目。

就在这人相聚、眼赏月的平常之事当中,所流露出的二元、二边之相分别,谁都不会避免。只是,这因缘际会的平常之事,这有为造作的平常之法,本身就是“偶现”,本身就是空中妙有的瞬息体现,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换句话说,这世间万法,这种种人、事、物,这所谓的时间空间之中的一切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本身就是妙有真空。既不是结结实实的实法,也并非彻彻底底的空无。看似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实则一味一如、平等不动。这里有着种种的身口意之表现,但也并没有任何戏论可以纠结。

就像在此公案当中,师徒一起赏月,啥事儿都没有。赏月,就是赏月嘛。

可是,在赏月完了之后,随着马祖道一的一句问话,行云流水一般的和谐画面,就有了变化了。

道一问的是:“就在那么个时候,咋样啊?”

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为是“就在安然赏月的时候,你们各自都咋样啊?”,那西堂智藏的回答“正好供养”,就说明他的心目之中,还有着“良辰美景、一切美好悉皆供养的这种善念”,刚好也是在陪着师父赏月嘛,这不就是在向师佛供养嘛!听起来这是非常好的想法。而且道一也评价他说“经典入于智藏”,就表明了他对经典的熟习是很不错的。

但是,如果按照我们刚才那种“偶现”的讲法,刚才那种“真空妙有”的讲法,在主从相伴的时候,在眼根赏月的时候,就在那个当下,就在似乎表现出了有二元、二边之相的当下,其实已然真空奥义彰显无疑了!其实已经供养过了!

把这个话说得更加明白一点,不管我们明白不明白这其中的真正道理,当我们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觉、意感知的当下,已然供养了!尤其是当我们已经明白了其中奥义的时候。

这时,如果我们再装模作样地说“把这个美景......等等,悉皆供养给......”,这不就头上安头了嘛!这纯粹是为了供养而供养,为了符合经典要求而表演嘛!

同样的道理,当百丈怀海回答说“正好修行”的时候,听起来也非常好。在这个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在这个尘与根互动的时候,他还能想着观修其中的深义,探究其中的真谛,确实太好了!而且道一也评价他说“禅法归于怀海”,就表明他对于静虑的心得应该是很棒的。

但是同样,所谓的真空妙有,所谓的缘起性空,所谓的表相背后的深刻奥义,并不是行者观修了、思悟了才是那样的!而是本来就是那样的!

其实就在刚才的师徒结伴赏月的过程中,已经明白彰显出了奥义。之所以经中会说“极乐世界的鸟儿、风儿、树儿都在演说法音”,其实就是在用另外的言语表述“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无非般若法身”的这个道理。

这种道理,这种真理,你不修,他也不会缺少丁点儿;你修了,他也不会增加丝毫。换句话说,就在万事万物如梦如幻地表现出生灭的同时,就已经讲完了修的秘密!

撇开了当下,事后的所谓修、所谓行,都是装!所谓悟了、所谓成了,更是巨装!

所以,南泉普愿的应对“拂袖就走”,既是对没事找事(谆谆善诱)的马祖道一之问话的直接反驳,更是对智藏和怀海那种科班、造作之答案的当下否定!

师徒偶聚,眼根赏月,耳根闻声,口出语韵,身有动作,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莫不是偶现!而“偶现”本身,既是自修,也是供养,更是真空妙有!

陪师赏月毕,供养修行毕。已然自修行,何必修平方!已然做供养,何必供立方!过去心无得,潇洒挥袖去!哪有什么需要多嘴饶舌的道理!

这种洒脱,这种彻底,当然就受到了道一的如下点评“只有普愿独自超然于物外”。

从这个公案,我们就应当明白,“平常点滴皆供修”。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任何人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是我们的供养和修行,尤其是当我们能够牢牢把握住本净圆满或者三条根本三昧耶戒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忘了这个根本,反而硬要表现出来自己供养的广大殊胜,硬要表现出来自己修行的勇猛精进,硬要表现出来自己对法义名相的通达、了悟,那就是深陷二元二边魔境、三轮真实牢笼喽!

不要装,小心被雷劈噢!警惕啊!

当然啦,如果我们把道一的问题,理解成为是“赏月已毕,就在这个时候,你们咋样啊?”的时候,那岂不是“偶现”暂消?那岂不是“乍现”顿灭?那岂不是“劳碌”骤歇?那岂不是当下风平浪静?那岂不是无数人都一直在追寻着的“无念”(我可没有说佛的无念就是这个意思哦)?

这个时候,你不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呆着,反倒去“正好供养”、“正好修行”?噫呀!佛都被你折腾得要哭了!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你不能装的啊!去!边上好好呆着去!

打油一偈:

师徒结伴有主从,赏月根尘有互动,

赏毕本来即无事,却问如何正当时。

正好供养、正好行,虚头巴脑玩禅经,

拂袖便行不涉入,无事之人超于物。

师与徒,主和从,你我主次很分明,

二元之中若不醒,恭敬也成束缚绳。

人赏月,根尘动,有内有外有触成,

二边之执若不破,惬意则成杀人兵。

我供养,我修行,尊卑、能所皆应用,

三轮如若成真实,善法也令生魔性。

赏毕歇,拂袖行,超然物外不入坑,

平常点滴皆供、修,何必粉饰伪太平!

看官:的确不能装!

贡绒埃萨:嘻嘻。

欢迎直接转发。如欲摘录内文,还请不要私自改动!并请注明作者:贡绒埃萨(吴宁强)及出处:理性学佛







































白斑医院
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rmwch.com/tjyy/5599.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