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村医细述民间中医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痧之初发,必从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则入于半表半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腹痛生焉。”“痧感于半表半里,人不自知,则入于里,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痧毒冲心,则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则盘肠吊痛。”“痧中于里,人不自知,则痧气壅阻,恶毒逆攻心膂,立时发晕,即欲刮痧而痧不起;即欲放痧而扶之不起,必不得放,即扶起放之,而发晕之时,气血不流,放之亦无紫黑毒血流出,即有些须,亦不能多,略见紫黑血点而已。此痧毒入深,大凶之兆。”这是《玉衡》原文记载的痧的一般发病过程,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准确的辨别是否是痧的症状及病情轻重!而对于痧的病因,作者在书中也做了记载。一如我们中医的整体思想,痧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及杂病。六淫中风、暑、寒、湿四邪容易诱发痧证;五脏六腑中的心、肝、脾、肺、肾、胆、大小肠及三焦更是与痧关系密切;甚至气血津液的失常也会导致痧的产生!虽然痧的病因不一,导致的症状繁多,但对于治疗,《玉衡》的作者郭士遂凭借前人零散的记载及自己的潜心研究、丰富的临床实践得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之大略,有三法焉∶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痧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而痧胀之极,已难于刮放矣。”“则刮放之外又必用药以济之……”由此可见,痧的治疗方法按照轻重缓急可用刮、放、药这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使用,必能取得相当好的疗效。《痧胀玉衡》一书对痧的记载非常详细,且附有许多案例,真实有效,对刮痧有兴趣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痧胀玉衡》这本书,它会让你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惊喜!它是我们祖国医学的一座里程碑,是获取刮痧这块瑰宝的钥匙。


转载请注明:http://www.rmwch.com/scxzs/15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