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博德特菌(BP)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容易侵及婴幼儿,易并发肺炎、脑病、脑出血等而导致死亡,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虽然全球范围内进行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统计,全球多个国家均出现百日咳重现,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韩国和日本等;并呈现新的流行病学特点,婴幼儿百日咳重症发生率高,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
年长儿及成人百日咳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加上许多临床医师对百日咳认识不足,导致年长儿和成人百日咳的漏诊率较高,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因此,加强对百日咳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的认识,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现行百日咳诊断标准(WS274-2007)诊断。流行病学史:3周内接触过百日咳患者,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临床表现:
①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②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
③新生儿或婴幼儿有不明原因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咳;
④持续咳嗽2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实验室诊断:
①鼻咽拭子分离出百日咳杆菌;
②血清学检测百日咳杆菌毒素抗体(PT-IgG)阳性;
③鼻咽拭子百日咳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检测阳性。
任一项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重症病例:百日咳患者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百日咳脑病、心血管功能障碍之一者,否则为普通病例。
病原学诊断
①细菌培养,采集鼻咽拭子标本(NPS)标本,置于含15%脱纤维羊血及百日咳选择性添加剂的半量碳琼脂(OXOID,英国)培养基中室温保存,3天内送至实验室,37℃培养至少15天,对疑似菌落采用百日咳诊断血清鉴定;
②核酸检测,将采集的NPS标本置于含2mTE采样管中,使用DNA提取试剂盒(Qiagen)提取DNA,经PCR分别检测IS481和IS1001;
③PT-IgG检测,采用德国Virion、Serion公司的百日咳毒素(PTX)IgG检测试剂盒,以IgG滴度≥100IU/mL为判断近期感染,排除1年内曾接种过百日咳疫苗者;
④同时进行深部痰细菌培养,血清呼吸道病毒7项及血支原体、衣原体抗体和结核分歧杆菌PCR等检测。
百日咳是临床常见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传染性强等特征,随着疫苗的问世和使用,该疾病发生率明显下降。百日咳综合征为一组临床症状,相对单纯百日咳治疗要复杂很多,也是引发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
该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痉挛性咳嗽,一般呈鸡鸣样吼音且成串发生,直到患儿将大量口腔以及气道分泌物、胃内容物咳出为止。事实上咳嗽是一种机体保护性反射,通过清除口腔以及气道过多的分泌物可减少多种刺激因子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婴儿由于声门、气道发育尚不完全,所以容易发生分泌物阻塞气道引发窒息的现象,严重甚至因咳嗽引发脑缺氧缺血发生惊厥。因此对于该症状患儿而言,尽早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治疗
常规治疗多以解痉平喘、抗感染、气道护理等措施为主,但是治疗针对性不强,加之临床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造成患儿耐药性较高。丙种球蛋白是一种由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够从血浆中分离,其主要成分IgG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主要的效应因子,多种抗病毒以及抗细菌的抗体都在其范畴之中,可通过胎盘转运给胎儿,但是新生婴儿成长至3个月时体内IgG水平降到最低点,10个月后可自身产生,因此可见3个月左右的婴儿体内丙种球蛋白含量最少。早期予以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促使其体内IgG水平提高,同时该蛋白在血管外隙中扩散较为容易,应用后能够快速有效发挥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编辑:王澎
赞赏